一、剛性自動化窘境
“工業4.0”將開啟一個前所未有的智能制造時代,但這并不會導致整個工業體系一夜之間江山變色,智能制造其實就是一個“軟性的過渡”,或者說這是一個面向“軟性制造”的持續創新、演進過程。
軟性,也稱之為“柔性”,是“剛性”的反義詞。現在國內,對“工業4.0”或“中國制造2025”有一個誤區,那就是一提及此,就得是看得見的高度自動化流水線,認為智能制造就是大規模應用工業機器人、數控機床、智能傳感器等先進設備。
殊不知,越是這樣,越陷入了另一個更大的窘境:剛性自動化窘境,而且有越陷越深的趨勢。
剛性自動化窘境不但達不到“工業4.0”,恰恰是背道而馳,越投入自動化設備,剛性越強,越難以適應市場變化,主要體現在技術、管理和供應鏈三個層面:
技術剛性:實際上工業2.0時代的概念,即大規模投入對工廠流水線進行改造,在3.0時代,將自動化和信息化技術融入生產線,將可能產生的質量問題極大減少,并且實現了成本的精確可控。(這部分,目前我國的大部分制造業企業需要補課,但大可不必按照以往歐美的老路走)。因為當3.0時代,將成本和質量兩大難題解決以后,另一個更重要的問題顯現出來:那就是生產的軟性不足。自動化線生產出來的只是標準產品,當一條生產線實現全自動化以后,柔性也隨之喪失,一旦市場需求、產品種類發生變化,硬件的更換成本(包括與之關聯的工裝、卡具、量具、工藝文件等)非常高。在當今這個個性化加速成為潮流的時代,“剛性自動化”越來越難以適應不斷縮短的產品生命周期。
管理剛性:為什么一些中國工廠在自動化程度不輸歐美同行的情況下,生產效率和市場適應性仍然落于下風?這更多是管理問題。中國工廠的專業分工非常細,甚至細化到工序,決定因素變成了熟練程度,而非專業水平。中國大量工業企業在自動化水平不斷提升的情況下,人員組織卻精簡有限。很多中國工廠的管理層次太多,管理層次是由人數決定的。中國工廠人員龐雜,職能部門分工細致,每個部門都有管理者。分工越細,就越需要管理人員來協調。而歐美工廠基本上都是一層管理,或者管理者就是一個人,在歐美國家,幾個人的工廠很常見。歐美工廠講究“流程管理”,流程穩定的好處就是高效有序;而中國工廠大多是“工序管理”,很多人在亂忙。永遠是生產線適應產品、適應市場,而不是產品和市場適應生產線。一旦市場需求有變,產品設計發生大的改變,中國工廠就要動員大量人員調整大量工序,而歐美工廠只需協調少量人員調整相應流程即可。往往技術剛性不是最難克服的,管理剛性問題才是最難解決的,因為這會觸碰內部人的利益問題。
供應鏈剛性:哪怕是最沒有技術含量的產品組裝,也會涉及非常復雜的供應鏈管理。要知道一部手機的零配件大概在100個左右,而一輛汽車的零配件不包括螺絲螺帽都有7000個以上,這個供應鏈管理的難度,對制造商形成非常大的考驗。而更大考驗是,如何讓供應鏈的運轉速度不跑輸市場形勢的變化。供應鏈管理中有一個著名的“啤酒游戲”,說的是市場終端需求的微小變化會被連鎖放大,像多米諾骨牌一樣最終反映到供應鏈上和制造廠家的庫存中。零售商、批發商和制造商,任何一方的意圖都是好的,都想好好滿足市場需求,保持產品順利地在系統中流通并避免損失。但因為制造商與消費者之間的層層阻隔,市場信息傳遞到生產環節,緩慢而零散,制造商往往數月后才能從訂單中看到消費者需求的變遷。
此之前,制造商為了不失去銷售產品的機會,不得不囤積主要原料和零部件,產品成本快速增加必然導致產品價格大幅提升,結果是銷量陡減,產品價格開始像過山車一樣快速下跌,而生產周期往往不可能在一夜之間調整過來,這就必然導致成品和原料零部件的庫存積壓,而這些庫存都是高成本的。市場價格大跌的結果,使利潤驟然下降。雪上加霜的是,庫存占用了現金,周轉變慢,企業的流動性危機接踵而至。
供應鏈剛性在工業2.0時代就很嚴重了,大批量、規模化、流程固定的流水線生產方式始終面臨一大風險——市場需求沿供應鏈出現越來越大的波動,銷售速度和生產速度嚴重脫節,庫存積壓和流動性枯竭成為制造商揮之不去的噩夢。所以,工業企業家們無不竭力追求軟性制造(或者柔性制造、敏捷制造),實現生產速度和銷售速度保持同步。
軟性制造,在當下及未來一段時間內,成為制造業實現升級轉型、實現供給側改革的必然。
“傳統企業必須從過去的‘打固定靶’向‘打移動靶’乃至‘打飛碟’的方向轉變。”——海爾董事局主席張瑞敏
“未來中國,以大批量生產、低成本取勝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外遷到東南亞勢不可擋,中國唯一可以留下的就是小批量、定制化的軟性制造產能。”——國務院參事湯敏
1 2 3 下頁